教材是学习数学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但很多同学拿到课本只会完成练习题,想让数学变得像搭积木一样有趣又简单,试试这三个方法。
先看例题再做题
每一章新知识都藏着“通关密码”,比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别急着翻练习册,把课本上的分蛋糕、分彩带案例读三遍,用彩色笔圈出“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这句话,在空白处画几个不同颜色的分数饼图,做完例题后合上课本,自己出两道类似的题考考同桌——你能当小老师出题时,说明这个知识点真的掌握了。
每天花5分钟做“知识串烧”
周五放学整理书包时,把本周学的三个知识点写在便利贴上,角的度量→量角器中心点对准顶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植树问题两端都种要+1”,周末让家长随机抽一张,用家里现有的物品演示:用筷子摆角,用橡皮泥捏平行四边形,用乐高搭植树模型,当抽象公式变成看得见的实物,考试时自然能在脑子里调出立体图像。
建立“错题银行”
准备活页本,每页划分三个区域:
① 原题重现(用红笔标出错在哪步)
② 错误分析(写清是计算粗心还是概念混淆)
③ 变形题(把数字改大10倍/把长方形换成梯形)
每次单元测试前取出对应章节的“存款”,先重做变形题,再做两道自编题,坚持半年会发现,曾经反复错的类型题变成了送分题。
数学书侧边栏的“小知识”“你知道吗”不是装饰,比如学到圆周率时拓展阅读祖冲之的故事,下次遇到相关题目,眼前浮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π,而是古人用算筹计算的身影,这种跨时空的对话感,会让解题过程变得像解锁历史谜题一样充满乐趣。
最好的学习方法藏在被你忽略的课本细节里,现在放下手机,打开数学书第35页,用荧光笔把今天老师讲的定义框起来,在旁边的云朵图案里写一句:“明天我要用这个公式解决早餐分披萨的问题!” 知识,永远属于那些主动和课本交朋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