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看得见”的方法触摸数学
数学不是课本上的公式和符号,而是一种对数字的直觉,就像看到一袋糖果能立刻猜到大约有多少颗,听到“打五折”就知道是半价——这就是数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数感的关键在于将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具体的生活经验,以下是几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从生活场景中感知数字
数感的根基是“用数学解决真实问题”。
- 购物时让孩子计算“买3支铅笔,每支2元,需要多少钱”;
- 分水果时问“8个苹果分给4个人,每人几个”;
- 用日历记录距离假期的天数,理解“减法”的意义。
通过反复实践,孩子会意识到:数学是帮助生活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作业本上的题目。
用实物和图形建立数形结合
低年级学生容易对纯数字感到枯燥,借助教具能事半功倍:
- 数轴和百数表:用数轴跳格子学习加减法,用百数表观察数字规律;
- 积木或计数器:摆出“23”这个数,让孩子看到“2个十”和“3个一”;
- 折纸或七巧板:通过折叠、拼图理解分数和对称性。
当孩子能用手“摸到”数字,抽象概念自然变得鲜活。
用游戏打破对数学的恐惧
设计趣味活动,让孩子在玩中学:
- 数字接龙:轮流说出比前一个数大10或小5的数字;
- 扑克牌比大小:随机抽两张牌,组合成最大或最小的两位数;
- 超市角色扮演:用玩具纸币计算“商品总价”和“找零”。
游戏能降低学习压力,同时训练快速反应和心算能力。
分层练习,避免“一步登天”
数感需要循序渐进:
- 低年级:重点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如7=5+2)、简单估算(如“教室长度大约多少步”);
- 中年级:强化进退位计算(如356+189)、分数与小数的直观转换(如0.5=1/2);
- 高年级:联系实际理解大数(如“100万张纸有多厚”)和比例问题(如地图上的1:10000)。 打击信心,扎实的基础比速度更重要。
鼓励孩子“说数学”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当孩子解题时,可以问:
- “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
- “如果数字再大一点,你会怎么调整?”
- “这个结果合理吗?为什么?”
通过表达,孩子会主动梳理逻辑,发现自己的思维漏洞。
个人观点
数感培养没有捷径,但一定有方法,作为教师,我认为耐心比技巧更重要,有的孩子可能需要用10根手指计算半年,突然有一天就能心算了——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家长和老师要做的,是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并真诚地说一句:“你比上次进步了!”
引用说明
本文观点参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数感培养要求,部分案例灵感来源于《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张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