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扎根首都的市属重点高校,北京工业大学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蜕变,从五年前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开始,这所拥有62年历史的老牌工科院校,正在经历令人瞩目的"二次创业"。
站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最前沿,北工大获得的不仅是地理区位的优势,北京市政府连续三年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的专项资金,使校园东区新建的智能建造实验室、未来芯片技术中心陆续投入使用,走进材料与制造学部的实验室,价值千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旁,本科生正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纳米材料表征——这种打破年级界限的科研梯队培养模式,正是学校"一生一策"育人方案的真实写照。
在就业市场上,"北工大制造"正成为抢手标签,与北京电控、京东方等龙头企业共建的12个现代产业学院,让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大二就能进入企业研发中心,2023届毕业生中,有37%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平均起薪较三年前提升28%,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兴领域,校友创办的科技型企业已形成独特的"工大系"创业集群。
国际化进程同样令人振奋,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共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今年迎来首批毕业生,86%的学生获得全球TOP50高校的深造offer,在QS最新学科排名中,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两个学科首次进入全球前150名,这所市属高校正在国际学术版图上刻下自己的坐标。
夜晚的逸夫图书馆灯火通明,通州校区新建的智慧教室透着科技感,奥林匹克体育馆传来啦啦队的欢呼声,这里既有工科院校特有的严谨务实,也跳动着属于00后的青春脉搏,当看到学生自主研发的卫星载荷即将搭载长征火箭升空,当听说校友团队研发的量子点光谱芯片打破国外垄断,这所大学的未来图景已清晰可见:它正在成长为具有首都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高地,这条路,注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