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幼儿教育发展迅速,但区域间差异显著,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国幼儿园毛入园率已超过90%,城市地区基本实现3-6岁儿童全覆盖,一线城市涌现出大量双语幼儿园和蒙特梭利教育机构,部分高端园所配备外籍教师、STEAM实验室和智能监控系统,教育理念逐渐与国际接轨。
在师资建设方面,持证教师比例持续上升,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达地区幼儿园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达65%,而偏远山区仍存在代课教师现象,值得关注的是,教育部推动的“国培计划”已累计培训乡村幼儿教师超12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基础教学能力。
教育公平问题依然突出,北京、上海等地的示范幼儿园年均收费可达8-12万元,相当于西部农村家庭全年收入,尽管政府持续加大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2023年新增学位160万个,但“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的矛盾在人口密集城市仍未完全缓解,数字化教育方面,智能早教机器人和AR教学设备已进入20%的城市幼儿园,但农村地区仍有15%的园所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
家长教育观念呈现两极分化,中产家庭普遍存在教育焦虑,3岁儿童每周参加2-3个兴趣班已成常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缺失问题亟待解决——约37%的农村幼儿由祖辈照看,语言刺激和社交训练不足,这种现象导致城乡儿童在小学入学时的认知能力差距可达12-18个月。
国际评估显示,中国城市幼儿在数学思维和纪律性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创造性解决问题和情绪管理维度低于北欧国家平均水平,值得肯定的是,上海参与的PISA学前教育评估中,师幼互动质量指数连续三年提升,现已接近OECD国家中位水平。
个人认为,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引导家长树立适度教育理念,将是推动中国幼教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每个孩子都能在起跑线上获得公平而温暖的成长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幼有所育”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