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长越来越短,当课堂被繁琐的讲解、重复的练习和臃肿的课件填满,知识的核心反而容易被淹没,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像修剪盆景——剪去多余的枝蔓,主干才能显出挺拔的姿态。
剔除无效环节,建立课堂“断舍离”意识
-
减少“表演式”导入
三分钟视频、五张风景图、两轮小组讨论的叠加式开场,容易让学生陷入“看热闹”的状态,用一则精心挑选的文本金句、一个直击痛点的真实问题,往往更能唤醒学生的思维触角。 -
砍掉重复性讲解
《荷塘月色》不必逐句赏析修辞手法,当学生能自主圈画出“亭亭的舞女的裙”这类陌生化表达时,教师只需搭建台阶:“如果换成‘荷叶像圆形的绿伞’,意境会发生什么变化?” -
合并碎片化任务
避免“先读两段做批注—再看视频写感想—最后小组汇报”的割裂设计,尝试设置驱动性问题:“如果你是《祝福》中的卫老婆子,如何向鲁镇人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将阅读、分析、表达融合为有机整体。
以“问题链”重构课堂骨架
一篇《赤壁赋》的教学,与其按部就班讲解字词、翻译、主旨,不如用三个问题贯穿课堂:
- “苏轼看到的江水与曹操看到的江水有何不同?”(文本细读)
- “客人的悲从何而来?苏轼的喜又往何处去?”(情感分析)
- “如果黄州没有赤壁,这篇文章还会存在吗?”(哲学思辨)
每个问题都像齿轮咬合,推动学生从“知道”走向“理解”。
作业设计要做“血管疏通术”
减少抄写注释、背诵段落的机械任务,增加“微创作”实践:
- 学完《雷雨》,用微信对话形式重构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场景
- 模仿《故都的秋》中的通感手法,用三行诗描写课间的操场
- 为《琵琶行》设计抖音短视频分镜脚本,标注配乐与运镜方式
这类作业如同毛细血管,将课堂精华输送到学生的创作神经末梢。
当教师敢于对教案做减法,学生才有空间做思维的加法,砍掉那些“正确的废话”,摘除那些“热闹的装饰”,语文课堂最终要留下的,是能穿透岁月的心灵震颤——就像朱自清父亲翻过月台时那个蹒跚的背影,百年后依然让人心头一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