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堂二年级语文课是否优秀,不能只看课堂是否热闹、学生是否“听话”,而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收获,以下是我作为语文老师最看重的几个维度:
课堂有没有点燃兴趣的火花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能否用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多媒体工具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是关键,讲《小蝌蚪找妈妈》时,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模仿小动物对话;学古诗前播放水墨动画,让文字“活”过来,真正的好课,结束时学生会追问:“老师,明天还学这样的故事吗?”
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落地
会背课文不等于真理解,要观察学生能否用新学的词语造句,写字时笔顺是否正确,朗读时是否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例如学“青”字族时,老师应该设计“青蛙穿青衣,清水笑盈盈”这样的趣味口诀,帮助区分形近字,而不是机械抄写。
互动有没有让每个孩子发声
优秀的课堂会设计分层提问:简单问题给基础弱的孩子增强信心,开放性问题让思维活跃的孩子畅所欲言,我看到过有老师用“话筒接力”游戏,让学生轮流补充句子,连最害羞的孩子都举起了手——这才是有效的全员参与。
学习习惯是否潜移默化
会整理文具盒的孩子,往往也会整理知识,老师是否在课堂上培养了他们听讲时手指着书、发言前先举手、写完字自己检查的习惯?这些细节比考试多考两分更重要,我曾让每个学生准备“错字捕捉本”,把写错的字编成小故事,期末时他们都成了“错别字小侦探”。
有没有看见独特的闪光点
有的孩子背诵慢但画画特别好,可以给课文配插图;有的孩子说话小声但观察力强,能发现课文里隐藏的细节,好老师应该像《植物妈妈有办法》里说的那样,帮助每颗“小种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
站在教室后窗观察时,我最期待看到这样的画面:下课后,孩子们不是急着跑出去玩,而是围在老师身边分享自己编的童话,或者举着写满拼音的纸条说:“老师,这是我昨晚给妈妈写的悄悄话。”——语文课真正滋养生命的模样,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