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试卷先做“减法”
- 用30秒完成全局扫描
快速定位三类题目:
- 一眼能答的古诗默写、成语填空(标记为“秒杀题”)
- 需思考的阅读主观题、文言文翻译(标记为“攻坚区”)
- 分值占比30%以上的作文(单独规划时间)
- 倒推时间分配公式
假设考试120分钟:
- 作文留足45分钟(包括5分钟审题+3分钟检查)
- 剩余75分钟按“基础题:阅读题=1:2”切分
- 每道大题预设完成时间,用铅笔写在题号旁
破解阅读题的“快答密码”
- 现代文阅读:先看问题再读文章
- 用荧光笔圈出题干关键词(如“论证方法”“情感变化”)
- 边读边在段落旁标记“论点/例子/抒情句”等符号
- 答案直接用“文中证据”格式,避免赘述
案例:问“第三段的作用”
→ 模板:结构上(承上启下/铺垫伏笔)+内容上(突出XX主题/强化XX情感) + 原文关键句引用
- 文言文题:锁定高频考点区域
- 人物传记类必看首尾段(往往含官职变动、人物评价)
- 议论类聚焦“曰”“云”后的句子(核心观点所在)
- 翻译题优先处理包含“而、以、之”的句子(虚词易踩分)
作文抢分流水线
- 5分钟搭建骨骼 用“动词+名词”结构(例:《重拾消失的晨读声》)
- 开头:场景描写法(例:“校门口测温仪滴滴响着,我却想起三年前口罩上的眼睛”)
- 结构:三个观点呈递进关系(个人→社会→时代)
- 35分钟填充血肉
- 每段采用“金句+案例+升华”模式
- 素材优先用课本内容(杜甫、张秉贵等教材人物更易拿分)
- 结尾用设问或特写镜头(例:“放下笔那刻,我听见窗外玉兰花开的声音”)
检查阶段的“狙击手策略”
- 交卷前10分钟重点筛查
- 选择题填涂是否错位
- 古诗默写中的同音错别字(“唯”与“惟”、“做”与“作”) 是否写在指定位置
- 绝对不改动的原则
- 阅读理解题不推翻首次答案(除非找到原文铁证)
- 作文只修改错别字,不动段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