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就像建造一座房子,地基越扎实房子越稳固,六年级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块拼图,这个时期形成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法,直接影响着初中阶段的学习质量,每天早晨花十分钟朗读课文,选择《少年闰土》《草原》这类经典篇目,舌头跟着文字跳舞,耳朵听着自己的声音,不知不觉间就能记住那些优美的表达方式。
预习时准备三种颜色的荧光笔:蓝色标出生字新词,黄色画出关键句,粉色标记有疑问的地方,遇到“锲而不舍”这类成语别急着跳过,用便签纸抄下来贴在书桌角,三天后自然就记住了,课后别急着合上课本,用思维导图把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画出来,你会惊奇地发现鲁迅笔下的少年和曹文轩故事里的人物,原来都藏着相似的情感密码。
每周保持两小时深度阅读,选书时注意三个标准:教育部推荐书目、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与自己生活有共鸣的故事,读《城南旧事》时准备摘抄本,把描写老北京城的段落工整誊写,读《狼王梦》时用不同符号标注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每月最后一个周末,把积累的素材分类整理成写作锦囊。
考场作文要避免“挤牙膏式”写作,看到题目先花五分钟画结构图:开头用场景描写引入,中间按时间或空间顺序展开,结尾上升到情感或哲理,描写人物时多用“汗水顺着晒黑的脖颈流进洗得发白的衣领”这样的细节,少用“他很勤劳”这样的概括句,修改作文时把自己当成严厉的编辑,删掉所有可有可无的“的”“了”,让文字像溪水一样清澈流动。
随身携带巴掌大的积累本,食堂排队时记下听到的精彩对话,课间观察同学跳绳时的动作神态,放学路上收集店铺招牌上有趣的店名,这些鲜活的素材会在某次写作时突然蹦出来,就像埋在地下的种子遇到春雨自然发芽,坚持用钢笔认真书写每个字,横平竖直间藏着对母语的敬意,当你发现作文本上的红圈圈越来越少时,那种喜悦比游戏通关更持久,语文从来不是靠突击就能学好的科目,它需要日复一日的浸润,就像春蚕吃桑叶,看似缓慢,终会吐出闪光的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