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素材是根基
许多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本质是素材库贫瘠,日常养成三个习惯:一是随身带摘抄本,记录新闻热点、名言金句、课本中的经典案例;二是建立分类素材库,如“家国情怀”“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三大主题,每个主题下整理10个以上多角度案例;三是每周写一篇“时事点评”,用300字分析社会事件,锻炼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
结构训练决定逻辑
好作文如同建筑,框架比装饰更重要,重点练习两种结构:
- 议论文“五段式”:开头抛出观点,中间三段分别用“分论点+案例+分析”展开,结尾升华主题。
- 记叙文“双线法”:明线写事件发展(如一次登山),暗线写情感变化(从恐惧到坚持),结尾双线交汇。
每周仿写高考满分作文的框架,用不同颜色笔标出逻辑衔接词,如““更重要的是”,培养结构敏感度。
语言需要“刻意设计”
抛弃华丽辞藻堆砌,追求精准与感染力,尝试三个技巧:
- 动词升级:将“老师走进教室”改为“老师夹着教案撞进教室,粉笔灰从袖口簌簌落下”。
- 引用转化:不直接引用古诗,而是化用意境,如“窗外不是李清照的梧桐细雨,而是钢筋森林折射的刺目阳光”。
- 长短句交错:用短句制造节奏感,长句深化思考,“青春是什么?是操场上的呐喊,是考卷上的红痕,是一千次跌倒后仍敢对命运说‘再战一轮’的孤勇。”
审题立意决定生死
跑题是高分作文的“一票否决项”,审题时执行三个动作: 中的关键词,如“跨越,再跨越”中的“再”暗示需呈现递进关系;
2. 自问“命题人最想看到什么角度”,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需兼顾“物理距离”和“情感联结”;
3. 列出2-3个立意选项,优先选择“小众且合理”的角度,如写“挫折”时避开爱迪生,选用《活着》中福贵在苦难中寻找微光的例子。
修改比写作更重要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完成初稿后做四件事:
- 删除所有空洞的套话,如“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美好明天”;
- 检查案例是否真正支撑论点,替换掉牵强的例子;
- 朗读全文,拗口处必改,直到读起来如流水般自然;
- 用“读者视角”审阅:如果我是阅卷老师,哪些句子会让我画波浪线?
作文提升没有捷径,但一定有迹可循,当你把“写800字”拆解成“找10个素材—定3个分论点—设计5个金句”的流程,枯燥的写作就会变成搭建文字乐园的游戏,坚持三个月,你会突然发现:笔下的文字,已经开始替你说出未曾说透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