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学好语文,光靠课本可不够,六年级是小学最关键的一年,这时候的语文学习需要像搭积木一样,把基础知识和新技能层层叠高,作为带了五届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我发现了三个能让语文成绩突飞猛进的秘诀。
第一招:把生字词变成故事主角
每次预习新课别急着抄写,先当个文字侦探,比如看到"慷慨"这个词,先拆开"慷"和"慨",想象两个人物的性格:"慷"同学总是大方分享零食,"慨"同学每逢捐款都特别积极,用这种方法记生字,考试时错别字会少一半,准备个手掌大小的词汇本,每天记录三个最让你头疼的词语,配上自己画的简笔画,等公交车时翻一翻比刷短视频管用多了。
第二招:给课文装个GPS定位系统
读课文别像看说明书似的从头念到尾,拿到新课文先看标题猜内容,再快速扫读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坐标,草原》这课,先在地图上标出内蒙古的位置,查查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你会发现作者描写的不仅是风景,更是对新中国的期待,试着用手机录下自己朗读的声音,听听哪里停顿不合适,比老师用红笔圈划更有效。
第三招:让作文变成连续剧
准备个带密码锁的日记本,每天写三段话组成微小说,上周有个学生写"教室窗台上的绿萝",连续观察七天,写出了植物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最后这篇观察日记被选入了校刊,写作文最怕凑字数,试着把要表达的意思画成思维导图,用不同颜色标出描写、抒情、议论的部分,你会发现800字的作文其实根本不够写。
最近在批改单元测试时发现,坚持做阅读摘抄的同学,阅读理解题平均分比其他人高出12分,有个小窍门值得分享:读完文章后,用不同颜色的便利贴标记"惊艳的比喻句"、"看不懂的疑问"、"想模仿的写法",定期整理这些便签会成为专属的写作宝典,语文学习就像煲汤,急火快炒出不了好味道,那些愿意花时间慢炖文字的同学,最后总能收获满室书香。
随身带本《现代汉语词典》可能有点重,但下载权威词典APP,遇到拿不准的读音随时查证,这种较真劲儿会让你比同龄人更早掌握规范表达,上周五有个同学在课堂辩论时准确引用了《诗经》的典故,这种信手拈来的底气,正是平时注重积累的最好证明,语文成绩的提升从来不是直线上升的,它更像春天的竹笋,经过足够的积累,总会在某个清晨突然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