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除法列式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知识点,但很多孩子初次接触时会感到抽象,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解题思路。
第一步:用生活场景建立除法概念
不要直接抛出算式,可以准备12颗糖果,让孩子分给4个朋友:“每人分到多少颗才公平?”通过实物操作,孩子会发现除法就是“平均分配”的过程,记录分配过程:12÷4=3,强调“÷”符号代表平均分。
第二步:手把手分解列式步骤
当孩子理解概念后,用口诀记忆列式流程:
- 画好“房子”(竖式符号)
- 被除数住进房子(把被除数写在除号里)
- 除数当门卫(除数写在左侧)
- 试商要合理(从高位开始估算)
- 乘减比大小(除数×商,余数要比除数小)
例题演示:
63÷3=?
- 先分6捆小棒(十位):每份2捆,记商2
- 剩下0捆,分3根单根(个位):每份1根
- 最终结果21,配合实物操作验证
常见错误纠正
- 余数比除数大:用彩色笔标出余数区域,建立检查习惯
- 漏写数位:用方框标出每个运算位置,如:
┌───
3)6̲3̲ - 试商不准:先练习估算游戏,如“24÷5最接近4还是5?”
日常训练技巧
- 超市实战:计算水果单价(如18元买6个苹果)
- 棋盘游戏:设计除法闯关卡,答对才能前进
- 错题漫画:把典型错误画成四格漫画,孩子自己编解题对话
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孩子用实物操作器、点阵纸等工具辅助,每个孩子的理解速度不同,重点在于培养数感而非强行记忆步骤,当孩子出现反复错误时,不妨回到生活场景重新建立具象认知,避免形成机械式解题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