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金坛的一间小杂货铺里,一个少年蹲在柜台后,借着煤油灯的光亮演算数学题,纸不够用了,他就用父亲记账的草稿纸;买不起教材,他反复抄写老师借给他的《微积分》讲义,这个衣衫破旧、只有初中学历的年轻人,后来成为了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他走过的路,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而是一条用粉笔在木板上划出的崎岖轨迹。
坚持是解开数学之谜的钥匙
18岁那年,一场伤寒让华罗庚落下左腿残疾,当医生断言他"这辈子只能与轮椅为伴"时,他却在病床上完成了人生第一篇数学论文,没有系统教育背景,他就把《科学》杂志上的每道题当作老师,用五年时间演算完所有题目,在担任中学事务员期间,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研究数论,木地板上积着厚厚的粉笔灰——那是他用坏几十根粉笔留下的印记,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让他26岁时就在《科学》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震动数学界。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
当清华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那篇论文时,他不敢相信作者只有初中学历,破格聘请华罗庚担任助教后,熊庆来发现这个年轻人每天工作16小时:早晨在图书馆研读最新外文期刊,下午整理各国数学家的研究手稿,深夜在办公室推导公式,三年时间,华罗庚自学完成大学全部课程,并掌握了英语、德语、法语,1936年,他带着一箱手稿赴剑桥进修,哈代教授特许他跳过课程直接攻关数论难题,在茶馆里与英国学者讨论问题时,他总能用粉笔在桌面快速推演出精妙的解法。
用数学丈量大地经纬
1950年,华罗庚放弃美国伊利诺大学终身教职回国时,行李箱里装着未完成的手稿和两大盒演算纸,他将数学称为"人民需要的科学",带着学生跑遍二十多个省份的矿山、油田,在黑龙江的粮仓,他创造出适合农村的"优选法";在四川的军工车间,他改进的"统筹法"让生产效率提升40%,有次在火车上,他掏出钢笔在餐车桌布上演算,列车长认出他后,专门把那块桌布剪下送给他当纪念。
当我们在课堂上解着优化方程时,或许该记得有位数学家曾用这些公式计算过粮仓的最佳储量和列车的调度方案,他证明了天才不是与生俱来的光环,而是把每个生活困局都当作数学题来解的执着,那些留在黑板上的公式,最终变成了改变国家命运的密码,今天的年轻人依然能在图书馆找到他批注过的德文原版书,泛黄的页边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算式——那是通往数学殿堂最真实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