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是展示教学成果、促进家校沟通的重要方式,尤其在学前班阶段,课堂既要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又要让家长直观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如何让公开课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以下从实践经验出发,分享具体策略。
教学目标需“小而精”
3-6岁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建议将40分钟的课程拆解为3个环环相扣的环节,每个环节设定明确目标,认识图形”主题课,可设计“图形捉迷藏”(认知目标)、“拼图接力赛”(协作目标)、“创意图形画”(表达目标),用游戏达成知识点渗透,避免设置抽象目标,如“培养数学思维”应具体化为“能指认5种基础几何图形”。
用五感激活课堂参与度
孩子通过触摸、观察、模仿来学习,准备多感官教具:凹凸材质的数字卡片、能散发水果香味的橡皮泥、会发出动物叫声的电子互动板,曾尝试用“魔法触摸箱”让孩子伸手感知物品并描述形状,95%的幼儿能准确联想生活物品,注意教具尺寸需大于3cm,避免吞咽风险。
动态动线设计减少秩序混乱
学前班孩子难以久坐,可采用“U型座位+活动岛”布局,例如绘本阅读环节在U型区进行,手工环节则分组到四个活动岛操作,过渡环节插入手指操或律动歌,如“小手拍拍放膝盖”配合动作,自然实现坐姿调整,关键材料提前分装到个人托盘,减少分发时的等待时间。
真实情境构建增强代入感
创设与生活经验衔接的场景,教“交通安全”时,将教室布置成微型马路,用平衡车模拟骑行,孩子佩戴不同角色头饰(司机、行人、交警),观察发现,情境化教学使规则记忆效率提升40%,课后延伸环节可让家长录制孩子指认社区交通标志的视频,形成教学闭环。
即时反馈机制提升成就感
采用“可视化进度激励法”,如每组完成拼图后点亮一颗星星,累计3颗星可开启“彩蛋环节”,避免“你真棒”等笼统表扬,而是具体描述行为:“刚才你帮朵朵捡起了彩笔,这就是合作精神”,课后发放“成长能量卡”,用印章记录孩子当堂课的闪光点。
公开课不是表演秀,不必追求流程的完美,去年春季公开课中,一个男孩因拼图失败突然哭泣,我立刻调整计划,引导全班讨论“出错了怎么办”,反而让家长看到真实的教育过程,后来收到17位家长的私信,表示这个插曲让他们更理解挫折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