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题目类型与要求 通常分为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类,拿到题目后,先明确类型:
- 命题作文:题目即标题(如《传承》),需紧扣关键词展开;
- 话题作文:题目给出讨论范围(如“科技与人文”),需自拟标题并限定角度;
- 材料作文:需从文字、漫画等材料中提炼观点,避免复述材料。
抓取关键词,明确限制条件 都有“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例如题目“逆境中的成长”:
- 显性:“逆境”“成长”是核心词,需围绕二者关系展开;
- 隐性:可能要求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案例,体现思辨性。
注意:忽略关键词可能偏题,过度扩展隐性要求易空洞。
分析命题意图,确定立意方向
审题本质是理解出题人想考察什么,数字时代的手写信”:
- 表层:讨论传统书信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 深层:呼吁保留情感温度、反思快节奏生活的弊端。
方法:多问“为什么”,如“为什么要考这个题目?”“社会需要怎样的价值观?”
搭建框架前,先写“一句话立意”
用一句话明确中心思想,确保不跑题。 “敬畏自然” → 立意:“人类需以谦卑之心与自然共生,科技发展不能凌驾于生态规律之上。”
若无法用一句话概括,说明审题模糊,需重新梳理逻辑。
避开三大常见审题误区
- 主观臆断:将个人经验强加于题目,忽视题目本意;
- 以偏概全:抓住次要词汇(如“有人说”“有人认为”)大做文章;
- 盲目拔高:刻意联系宏大主题(如“中国梦”),导致内容空洞。
实战案例:从审题到提纲
以材料作文为例:
材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审题步骤:
- 提取共性: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 分析差异:出世与入世、个人节操与社会责任;
- 确定立意:选择没有高下之分,关键在坚守本心。
提纲:
- 破题:两种价值观的对比;
- 论据:庄子逍遥游vs杜甫忧国诗;
- 升华:当代青年如何在理想与现实间平衡。
个人观点
审题不是“找标准答案”,而是“与题目对话”,训练时可将历年真题分类,总结高频关键词(如传承、责任、选择),并模拟不同立意方向,考场上若卡壳,不妨自问:“这个题目最怕学生写什么?”——避开那个答案,往往就是正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