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像搭积木,先有零散的砖块,才能慢慢拼出漂亮的房子,很多同学觉得语文写作难,其实只要用对方法,文字就能像小河流水一样自然流淌,试试下面这些技巧,让你的作文从“完成任务”变成“创造故事”。
每天写几句话,养成记录习惯
不用等老师布置作文才开始动笔,早餐吃的煎蛋像云朵一样软,课间看到蚂蚁排队搬饼干,放学时天空变成橘子汽水的颜色…把这些小画面写在便利贴上,贴进笔记本里,积累三个月,你会发现自己的“素材仓库”比老师黑板擦上的粉笔灰还多。
给文字装上“放大镜”
“花开了”是陈述,“淡黄的花瓣像睡醒的蝴蝶,抖着沾露的翅膀”才是画面,写完句子后问自己:能加上颜色吗?能变成比喻吗?能写出声音或气味吗?像给黑白照片涂颜色,把“妈妈做饭”改成“厨房飘出滋滋响的油香,番茄跳进热锅时溅起的汁水,在瓷砖上画出了小太阳”。
先画“树枝”再添“树叶”
提笔前用5分钟画思维树:粗树干是主题,分树枝是事件顺序,小树叶是细节,比如写《最难忘的生日》,主干是收礼物,树枝分解成拆包装纸的动作、礼物的触感、当时的表情,树叶具体到“浅蓝色包装纸沙沙响”“毛绒小熊有阳光晒过的味道”。
把课文变成魔法钥匙
语文书里的课文都是藏宝图。《荷花》教你怎么用“冒”字写动态,《火烧云》示范颜色渐变描写,读完精彩段落,马上仿写同类场景:描写课间操队伍像迁徙的角马群,写暴雨前的乌云如同打翻的砚台,准备个“魔法本”,专门收集这些好词好句变形术。
让耳朵当小老师
写完作文大声朗读三遍:第一遍找磕绊的地方,像“忽然然后接着”这类重复词;第二遍听有没有画面感,闭上眼睛能浮现场景吗;第三遍给家人或玩偶念,观察他们什么时候眼睛发亮,修改时重点加工这些获得反应的段落,就像给蛋糕抹上更厚的奶油。
好作文不是长出来的,是改出来的,有位作家说过:“初稿是挖矿石,修改才是雕玉器。”当你能在文字里看见彩虹的七种颜色,听见小猫打呼噜的震动,闻到雨后的青草香,那些批改的红圈圈就会慢慢变成老师画的小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