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千头万绪,但与学生建立初次联系的方式,往往是影响整个学期师生关系的关键一步,如何自然地打破陌生感,传递温暖与信任?以下几点经验或许能提供一些思路。
线上互动:提前“破冰”
不少老师习惯在班级群发一段官方通知,但若能在文字中融入个人风格,效果会大不相同。“同学们好,我是这学期和你们一起探索数学奥秘的XX老师,最近在备课时常想,如果用‘函数曲线’来画暑假生活,你们的图像会是抛物线还是波浪线呢?”适当加入学科相关的趣味联想,既能展现专业背景,又拉近了距离,若时间允许,可以录制一段30秒的短视频,用轻松的语气介绍自己,背景选择书房或办公桌,传递“已准备好迎接新学期”的信号。
教室布置:细节里的温度
开学当天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欢迎板报,不需要复杂图案,用彩色粉笔写“欢迎回家”四个字,旁边画几颗星星或笑脸,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在讲台上放一盆绿植,或者用便签纸为每个学生写一句手写寄语(“听说你擅长历史故事,期待课堂听到你的分享”),这些小细节比长篇大论的演讲更有穿透力。
语言表达:平衡亲和与边界
避免使用“我希望大家必须遵守纪律”这类命令式语句,改为:“我们的课堂需要互相配合,比如当有人发言时,我们可以像按下静音键一样专注倾听,你们觉得这个提议怎么样?”用“我们”替代“你们”,用具体场景替代抽象规则,既明确了要求,又维护了学生的自主性,首次见面不宜过度谈论成绩或纪律,可以分享一个暑假里与教学相关的小故事(“暑假我去参观了科技馆,发现展品中的物理原理正好是我们下个月要学的内容”),用真实经历引发共鸣。
非语言信号:无声的沟通力
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学生时,保持开放式肢体姿态——双手自然下垂,身体微微前倾,避免抱臂或低头看手机,与学生对视时,让眼神停留2-3秒,点头回应他们的问候,年轻教师可以尝试蹲下与低年级学生平视对话,年长教师则适合用轻拍肩膀的动作传递鼓励,注意观察学生的微表情,当发现拘谨的学生,不必强行互动,一个微笑加一句“随时欢迎来找我聊天”就能消除压力。
后续跟进:埋下长效联结的种子
开学第一周内,设计一份“非标准问卷调查”,包含“你希望老师怎样称呼你”“最近让你感到开心的一件事”“课间休息时你通常在做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