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在学前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逐渐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座人口密集、城乡差异明显的超大城市,重庆如何破解学前教育资源分配难题?如何在“普惠”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我们能从以下几个维度找到答案。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90%
数据显示,重庆已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超过9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8%,通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项目,仅2023年主城区新增学位超2万个,“入园难”问题显著缓解,例如渝北区创新“国企办园”模式,由区属国企承办公办园,三年内新增学位8000余个,这种政企协同的资源配置方式颇具示范价值。
课程改革凸显地域特色
重庆幼儿园正逐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璧山区试点“自然教育课程”,利用缙云山自然资源开展户外探索;酉阳县将土家摆手舞、西兰卡普织锦融入美育课程,这种“在地化”教育实践,不仅传承了巴渝文化,更让幼儿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获得成长体验,部分示范园所已实现“每学期100小时户外活动”的硬性指标,这与国际学前教育前沿理念不谋而合。
师资培养建立长效机制
面对幼师队伍流动性大的痛点,重庆构建起“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双轨体系,重庆幼儿师专等院校开设“订单班”,与区县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市教委每年投入2000万元实施“幼师国培计划”,参训教师可获专项津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幼儿园试点“教师成长学分银行”,将培训成果与职称评定挂钩,此举有效提升了职业吸引力。
智慧托育破解双职工难题
在两江新区、高新区等新兴产业聚集区,“计时托”“临时托”服务覆盖率已达75%,家长通过“渝快办”APP可实时查询周边幼儿园学位情况,部分园区配备智能手环监测幼儿健康数据,这种“互联网+托育”模式,既缓解了职场父母的育儿焦虑,也为城市人才引进提供了配套支持。
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区域资源配置不均衡、民办园转型阵痛等问题,但从社区共享式育儿驿站的普及,到特教资源教室的全覆盖建设,重庆正在用实践诠释“学前教育不是看护,而是奠基”的理念,当我们在江北嘴金融区的摩天大楼下看到孩子们在屋顶农场观察植物生长,这样的教育图景或许正是城市文明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