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教育领域涌现出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他们的理念与实践为当代学前教育奠定了基础,以下几位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至今仍被广泛研究与借鉴。
陈鹤琴被誉为“中国现代幼儿教育之父”,20世纪20年代,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性幼稚园——南京鼓楼幼稚园,提出“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回归儿童生活,反对刻板教学,他编写的《家庭教育》一书,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出发,指导家长进行科学育儿,至今仍是经典读物,作为南京师范学院首任院长,他培养了大批幼教专业人才。
张雪门与陈鹤琴并称“南陈北张”,他在北平创办香山慈幼院,针对当时幼儿教育“外国化”现象,提出“行为课程”理论,主张通过儿童实际活动进行教学,其著作《幼稚园教材研究》系统阐述了如何将本土文化融入课程设计,对构建中国化幼教体系起到关键作用。
陶行知虽以平民教育著称,但在幼教领域同样贡献卓著,他提出“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南京晓庄师范创办乡村幼稚园,首次将幼儿教育延伸到农村地区,他倡导的“小先生制”鼓励儿童互帮互学,这种教育民主化理念至今影响着师生关系建构。
卢乐山作为新中国学前教育学科奠基人,主持编写首部全国幼师统编教材,她特别关注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游戏是儿童的工作”,强调教师应通过观察儿童游戏行为实施个性化指导,其学术著作《学前教育原理》至今仍是师范院校重要参考书目。
张宗麟是中国第一位男性幼稚园教师,与陶行知共同推动乡村幼教发展,他在《幼稚园的社会》中提出“社会化课程”概念,认为教育应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针对当时城乡差异,他创新设计出低成本教具,为农村地区普及学前教育提供可行方案。
这些教育家的共同特点是扎根中国教育土壤,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他们不仅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更通过办学实践验证理论可行性,在当代幼儿园中,区域活动设计与“活教育”理念一脉相承,主题教学延续着“行为课程”精髓,户外自主游戏渗透着“生活教育”智慧,了解这些先驱者的思想,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在创新实践中保持文化自觉,构建真正适合中国儿童的学前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