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的乐趣,从来不在于反复抄写生词或背诵标准答案,当一篇课文真正触动思考、当一次讨论点燃表达的欲望,文字背后的生命力才会真正苏醒,如何让课本里的课题成为打开兴趣的钥匙?或许可以尝试这三个方向。
把课题变成“未解之谜”
与其直接告诉学生《孔乙己》的主题思想,不如先抛出矛盾点:为什么穿长衫的读书人却站着喝酒?为什么他坚持“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让学生在文本细节里寻找线索,像侦探一样拼凑人物命运背后的社会密码,当课题成为待破解的谜题,学生自然愿意主动翻书、查资料、争论观点。
让课文与手机屏幕抢注意力
学生刷短视频时手指根本停不下来,因为算法永远推送“下一个更精彩”,语文课堂也可以设计类似的“兴趣钩子”:学《岳阳楼记》前,先看3分钟洞庭湖实景无人机航拍;读《雷雨》时穿插民国家族恩怨的短纪录片,关键不是追求热闹,而是用现代媒介搭建通往文本的桥梁——毕竟要先靠近,才能走进。
把作业本变成个人展区
与其统一布置《我最难忘的事》命题作文,不如让学生用语文工具自由创作:给李白设计微信朋友圈、用《荷塘月色》的修辞写爱豆安利文案、把《鸿门宴》改编成剧本杀线索卡,当表达不再被“标准范文”束缚,那些藏在摘抄本里的网络热梗、悄悄练习的仿写诗句,都会变成闪耀的创作火花。
曾有学生在读完《平凡的世界》后,自发整理了主人公十年间的“物价变化清单”,用Excel对比工资与馒头价格——这不是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真实的好奇心在驱动,语文课需要的从来不是正确答案的复读机,而是愿意为一段文字熬夜查资料、为个人观点争得面红耳赤的“较真者”,当你开始享受这种“较真”,那些曾经枯燥的课题,早就在你心里长出了新的枝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