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育中,遇到不自信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可能躲在角落不敢参与集体活动,面对挑战时小声说“我不会”,甚至用沉默或逃避掩盖内心的不安,作为教育者,如何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以下三个层面的实践方法值得关注。
观察与倾听:找到自信缺失的根源
蹲下身与孩子保持平视,用开放性问题引导表达:“你刚才搭积木时在想什么?”记录孩子在不同场景下的反应,比如是否只在特定活动(如绘画或运动)中退缩,曾有位5岁男孩始终拒绝唱歌,直到老师发现他因早期被嘲笑“跑调”而恐惧表现,通过针对性鼓励和渐进式参与,三个月后他主动报名了班级合唱。
搭建“小步成功”阶梯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将任务分解为可完成的阶段性目标。
- 让抗拒滑梯的孩子先触摸器材表面
- 陪他在最低台阶站立10秒
- 牵手完成半程滑行
每完成一个节点立即给予具体反馈:“你抓紧扶手的样子特别认真。”避免空洞的“你真棒”,而是强调过程中的努力。
创设“无风险”表达场域
在教室设置“勇气角”,陈列孩子们突破自我的记录:歪扭的第一次剪纸作品、角色扮演时使用的自制道具,每周开展“不完美分享会”,教师带头示范——比如故意画错太阳的颜色,然后笑着说:“原来橙色太阳也很有趣!”这种容错文化能显著降低孩子的焦虑感。
值得注意的是,约68%的儿童不自信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定期与家长沟通时,可以建议他们用“我看到你整理了玩具车”代替“你真乖”,用“下次试试左手扶碗”替代“怎么又撒饭”,这些细微调整能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
真正的教育不是强行修补短板,而是点燃每个孩子内心的火种,当某个清晨,那个总是低头的小女孩突然举起手说“老师,我想试试当领唱”,我们会明白:自信的嫩芽,终会在接纳与期待的土壤中破土而生。